让游骑四出,搜寻村落,找到村落后带钱财前去采买,此举可行,而且对军中诸多急缺物资多有补益,但,采买一事,非是简单可为。
首先,游骑离队远驱数里采买,不同往常,时间若拖延太久,游骑容易和大军走散。
其次,这次采购也遇到问题了,因为事先没做好准备,没带够篓子,以至于买不了多少东西就得走了。
那为什不把东西带回营之后,再拿上足够的篓子,再回去买一些呢,这就回到了上一个问题了。游骑离队远驱数里,不能拖延太久。
平日无事也就罢了,万一突遇战事,游骑孤立无援太危险。
其三,人力配备问题。
单个游骑前去背着钱前去买东西肯定不行,势单力薄,没有威慑力,要是遇到像是水浒中祝家庄那样的武力凶悍的地方,单个的游骑容易送人头,被人家连人带马扣下。
而人多了也不行,因为军中骑兵太少,张飞带走了大部分骑兵前驱打探,关羽又带走大部分骑兵。
余下的骑兵,还要负责必要的前后联络,这便是游骑。
斥候战兵诸部分配完之后,空闲的可以离队数里去搜寻村落的游骑,实在不多,估计,也就七八骑而已。
人少了,容易送人头。
一人不行,两人也不行,最好七八骑一起,安全可靠。
可就这么能自由活动的七八骑,这仅有的骑兵只编成一支贸易队,效率就会变得有点低了。
综合安全和效率两个方面考虑,一个贸易骑队,就分四个骑兵为佳。
至此,遇到了第四个问题。
军中骑兵要是都拿着枪,举着弓弩,被黄巾祸祸的乡人见兵就害怕,不愿与我贸易。
此时便要多带旗帜,张我声势的同时,又不带有多少恶意。
旗帜的话,军中少旗帜。
看来,得再做一些旗帜的,做一些枪旗,即,旗面挂在枪头的旗帜,此种很轻量化的旗帜,适合骑兵来用。
李孟羲还想到了第五点,四个游骑与乡人交涉的次序问题。
李孟羲想到的是,四个骑兵一起向人家村子过去,四骑同出,已经算是一股不弱的军事力量了,四个骑兵一起行动,可能会使乡人畏惧。
而且,若有头铁的刁民一旦伏击我等,四个骑兵在一块,一旦遇伏,全部报销,都没人能来得及跑回去报信的。
所以,李孟羲对游骑交涉的次序,认为是这样最好。
四个游骑,两两一组。
两个游骑前去交涉,两个游骑在村子里的人能看到的位置,驻马停在原地。
这么做,有几个好处。
首先,相比四骑同进,两个骑兵往村落,两个骑兵等在远处,后者更能显出友好。
其次,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了。
两骑前去交涉,乡人若有歹意,起了谋财害命之心,但一看,等在后面离的很远的另外两个骑兵,就不敢轻举妄动了。
前边的两个弄死好办,后边那两个离那么老远,前边一有什么不对,后边立刻骑马就逃回去报信。
让一人走脱,待其引大军回来报复,对全村而言,便就是灭顶之灾。
如此,两两制,游骑商队行事细则就被补完了。
李孟羲把所想和刘备和盘托出。
刘备听完,连连点头,感慨,“羲儿,事无巨细,你皆能谋算,某远不及也。”
李孟羲挠头,刘备说某,算无遗策,能察旁人不能查之细微处,这么说,也算对。
采买还是要继续的。
今日买的东西虽然不多,但多少能解一些问题。
对一个近万人的大军来说,虽有两战缴获,粮草不缺,但除粮草之外,其他物资远远是不够的。
因前边还要照应,刘备跟李孟羲商量一会儿,就打马离开。
李孟羲翻出布匹笔墨,写下:
【大军远行千里,一应物资必有不足。
可使游骑离队四五里,访寻村落采买急需之物。
游骑商队细则为,四骑为一队,每人背负大篓子一只。
此四人骑队,当多带旗帜,少立刀枪。
及上前交涉,两骑上前,两骑于后。
一者,两骑动而两骑不动,不使乡民惊惧。
二者,四骑两下相隔甚远,以备危急。】
写完了,关于游骑商队细则。就这么多字。
李孟羲本欲停笔,然后眉头皱起,好像,还有一点未注意。
再怎么说,游骑带着钱去买东西,也算是商业行为吧。
商业行为,就需要有专门商业技能的人。
不管是李孟羲,还是刘备,都不能清楚所有物资的市价。
盐巴布匹酒这些,刘备因为出身底层,知道这些东西价格大致多少。
但物资繁杂,小到剪刀,针线这些,刘备就不知道该如何定价了。
虽说,军中钱财不缺,多花点钱吃点亏无妨。
但,日后,军队规模扩大,买卖会越来越大宗,专门的精通各类物价的人才,应当有的。
之前统计的军中小商小贩,现在派上用场了。
九月第三日,游骑八骑,分成两队,每队四骑。
八名骑士,每人都背着一个大篓。
这些个大篓,也就是这两天,刚收上来的。
本来,是为关羽做携行具准备的,不想还有别的用场。
游骑沿大道一左一右向东西两向散开。
拔营行军之后约一个时辰,东向的游骑回禀刘备,说见到了村落。
刘备问,是否成功交涉。
游骑回答,路遇一乡人,说清来意,让其带路,乡人不愿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