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时李孟羲领大兵出,关张二人亦去,刘备以为兵势凶险,听李孟羲详说当时,刘备才知,比料想更险,稍有不慎,今日必血流成河。
尤其李孟羲一句,【能战,方能言和】,更让刘备有大为受教之感。
细细思之,若敬皇甫嵩三分,那皇甫嵩贵为朝廷中郎将,怎将涿州义军放在眼里,其必倾轧而来,到时一退再退,不得不战,战则死伤无数,战则必落谋反之实。
万幸,军师谋划妥当,制住两下厮杀。
刘备目视李孟羲良久,见李孟羲盯着瓦罐中的鸡不动,刘备拿起筷子,往瓦罐中捣了捣,见肉已炖烂,下手撕下一条鸡腿递给李孟羲。
“多谢玄德公。”李孟羲谢到。
刘备笑问,“羲儿,若今日战事避无可避,又当如何?”
李孟羲抬头,看着刘备,郑重道,“那便与他一战。”
说罢,一口咬上鸡腿,用牙撕下一块肉,边吃边有些含糊不清的说,“如某所言,与官军战,无论胜败,于我大不利。
于我无不利之时,唯有一战,尽灭官军。
故,要么不战,战则如雷霆,力图歼灭。”
刘备默然。
——
转眼至傍晚。
义军营寨稳固,因义军车辆众多,车阵于扎营之时发挥大用,一半寨墙乃用板车首尾相连围成。
因强敌在侧,恐官军突然发难,扎营特意紧凑许多,更留有许多人手以作守备。
因行军暂止,无法行军,便反而有了停下来的时间。
见缝插针被义军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李孟羲在跟小朋友们玩,忽然就听到了练兵呼号声。
他极诧异,今天还练兵?想了一下,李孟羲带着下课了的弟弟,去看练兵去了。
至练兵场,刘玄德已径自开始练兵。
扎营虽紧凑,新兵营练兵场地却留了足够空地,一根根用于区分各部区域的火把柱已遍地插好,井然有序。
看到新兵们练兵,李孟羲突然想起白日之事,白天领新兵出战,虽说新兵阵列整齐,但仍有大不足。
不足之处,在于兵器,在于木枪。
平日的队列动作,不管走转停走,全都是徒手,可加了一根枪之后,就如白日列阵之时,有人左手拿枪,有人右手拿枪,更不用说,有人枪竖脚边,有人枪竖身侧,更不用说,齐步走的时候,有人握着枪,有人肩上扛着枪,有人端着枪,各种不齐。
对习惯了整齐的李孟羲来说,虽人齐,却持枪不齐,很是难受。
李孟羲上前,就持枪队列动作与刘备商量了起来。
队列训练到此,于李孟羲而言,突然难度大到了天上去。
早前的训练,所有的动作,站立转向走动等等,这些是李孟羲从初中开始就接受到过数度训练,因而对队列动作非常熟悉。
可到如今,实战队列需要有持枪动作,李孟羲的经验在此时没有了。他所接受的队列训练全是徒手队列,未有丝毫持枪队列的经历,不仅经历没有,甚至都没怎么见过军队持枪时是怎么走队列的。
这就意味着,要自己编队列动作了。
结合队列,第一个队列动作是立正,那么于持枪,第一个则是持枪立正。
持枪立正,左手持枪还是右手,李孟羲稍一想,便觉得理应是右手,右手有力且灵活。
然后,右手持枪,右手该如何持枪,枪柄顿到地上,枪柄是顿到脚尖还是脚侧,是贴着脚还是不贴着脚,枪的角度又该怎样。
李孟羲觉得,若论气势最强,应该是枪直直竖在地上气势最强。
立正姿态,枪立地角度于是有了,枪直立地面九十度。
然后,枪应该立在哪,是贴着脚尖,还是贴着脚侧,还是离脚侧稍远。
李孟羲和刘备叫人来试,发现是,枪不在脚尖不在脚侧,而是身体右上角一点,持枪站立动作最合适,最自然。
问题就在这里,枪若贴着脚放,动作标准容易量化,贴着脚放就行,然而要是放到右上角一点,于士卒个人,就得自己去掌握距离和位置。
李孟羲盯着持枪站立的士卒的脚,皱眉看了半天,到底是一掌,还是一掌多,到底是从脚尖右斜四十五度一掌,还是右斜六十度一掌,弄不清。
最终,李孟羲亲自拿过枪试了好久,才终于摸索出了精准的动作标准。
实则不用管枪与脚的关系如何,关键在手,手只要手肘贴着腰间,手臂自然前伸,那么枪落地的位置,就恰好是合适的。
由此,持枪动作核心,实则还是手。
手肘贴腰肋,手臂与地面水平,手掌竖起和地面垂直,手只要直,枪自然也直。
立正持枪动作完成。
令新兵数人过来持枪立正,教新兵半天,新兵依然茫然模样。
看着出来的几个新兵,老的都是老大爷了,年轻的十五六岁模样,如此兵员,接受能力差可以理解。
李孟羲眉头皱起,朝旁吩咐,“令调教导队前来。”
新的队列知识要往下传递,李孟羲一下就想起教导队了。
教导队四十人,乃是第一批精心练成的队列兵,且此四十人,又作为教官训练了第二批一千六百人,此四十人第一批队列兵,乃是军中队列水平对队列理解能力最强的四十人。
片刻后,教导队各队前来。
教导队集合之后,李孟羲再交代持枪立正动作。
“动作要点,以立正站姿,右臂上半臂不动,手肘紧贴腰肋,手臂平出朝前,手掌竖起,掌心向内,枪握手中,枪直顿于地,可听明白?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