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外,武爱华通过分析,也得出了一些结论。这些结论,让系统给出的“泡沫”显然并不是那么美好,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帮助并不是太大。
譬如农业种植与生物技术(1980年代),对于中国来说,也只有杂交水麦、杂交水稻等少数几样技术可以大面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,而中国在这两项技术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。
当然,也有一些技术是中国没有的,譬如精耕技术和滴灌技术,以色列和日本就搞得很不错,而在用水上,中国人向来不懂节约,要想推广“滴灌技术”首先得改变人们的认知、习惯等东西。
在譬如装备方面,普通航母配以先进战机不足以压制列强,称霸世界了,但核动力航母就是一个“泡沫”,如果谁拥有了那东西,反而会激发新一轮军备竞赛。
因此,未来之路到底该怎样走,虽然可利用资源多了,但反而在选择上更加艰难了!要对这些装备与科技进行有效利用,更加艰难了。
“有,总比没有好!”最后,没有找到确切路径的武爱华只能如此想到。在武爱华看来,坚持自己的本心,稳步向前迈进,最终将中华民族推向世界的巅峰,是他最应该做的事情。
至于人类的整体未来,现在考虑那个东西还早。
……
3月6日上午12时,日军第11军、日军第10军以及日军华东方面军司令部等所有俘虏全部受降完毕。
而从松井石根宣布战败投降,到全部俘虏受降完毕这段时间,世界舆论再次聚焦中国,国防军的强悍战力再次震撼了世界!
首先是日本战争大本营,在对即将出访中国,与国防军谈判的石原莞尔和广田弘毅两人的面授机宜上,就没有提出强硬的条件或措施,一切都是“相机行事”。此时,他们还敢提什么条件呢。国防军,以他们完全陌生的作战方式与速度颠覆了日军对战争的认识!
即便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,对付一支更为弱小的军队,在日本人看来,也需要较长时间才有可能战而胜之!哪有开战几天,一天、半天就消灭敌方几万人的战争?这根本就不可能嘛。
“天啊!中国人的胜利,几乎是以行军速度取得的!”德国元首希特勒也在中国地图上进行了一番战争进程推演,最后发现,德国人即便能战胜日本,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。
至于想看中国笑话的一些国家,譬如苏俄就希望中日之间拼个你死我活,譬如英国就当成看一部战争片在观看着,譬如美国这个商业至上的国家,纷纷落了一地眼镜。他们看到的,不是两败俱伤的结果,而是中国国防军以无比伦比的速度取得绝对性、压倒性胜利的结果。
“东方睡狮醒了!”有人想起当年拿破仑的预言。
“迅速派出外交使节,在广州或福州建立领事馆!”一些国家看到了其中的玄机。一个大国的崛起,一个强势的军事集团,足以改变世界的轨迹。
但更多的国家则开始注重搜集国防军的军事情报,他们要研究,国防军是如何以这种匪夷所思的速度将战争推向胜利的,假如自己遇到了中国的国防军,又该如何应对?
对于战争取得胜利,在武爱华的绝对意料之中,对于战争以如此速度取得胜利,“外面的人”都觉得不可思议,但武爱华亦理解。除了“龙巢”这个不能示人的威慑性的装备之外,武爱华在后来的长三角战总结中,也要求国防军发扬了这么几条:
速胜之第一要诀,对战争节奏的把握!这是武爱华一直强调的,即便是防守,也要按自己的节奏来防守,在把握住战争、战役以及战斗节奏之后,我军万事皆顺皆如心意,而敌军则诸事不顺,事事都感觉到有对方挚肘,战斗效率大打折扣。
速胜之第二要诀,对战场整体态势的把握!敌人的数量、装备、保障、运动、集结、将领,部队间的联系、地形地貌、均在国防军的整体控制之中,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作战,不要说国防军的高级将领,就是普通的团长、营长,也有可能指挥一场全局性战役,对战场态势的整体性把握,让每一个指挥员都拥有了“战役全局观”,这可是很了不起的军事素养。
速胜之第三要诀,情报眼线无处不在。国防军“风情局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,小到一个乡镇,都有自己的情报员,有的情报员是专业人员,有的情报员是兼职人员,但这些眼线,对日军的运动、规模等了若指掌。有些情报人员的安排,甚至武爱华本人也不一定想得到,譬如某片山林的护林员,某个渡口的摆渡人员,某个庙里的和尚,某个江湖游医,某个邮政局的送信人员,某个大汉奸家的亲戚,某个日资企业的雇员,这些人,多是兼职人员,平时拿一份补助,每完成一次有价值的任务,则有5元到100元不等的华夏币作为奖励。后世的人就颇有这样的经验:他们在干第二职业时往往比干第一职业更加卖命!
速胜之第四要诀,即时通讯显神威。国防军开发出来的战场对讲机,虽然只有10公里的通讯距离,但却武装到连一级以及侦察部队班排级规模了,只要相互之间不超过10公里的距离,那么,最前沿的发现,可以在1分钟之内传达到国防军大本营。而国防军大本营的指示,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迅速地下达到作战部队。也因为如此,日军在战场上的任何异动都在国防军的掌控之中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