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认了琅琊今后以十等爵试行耕战制度后,今天的议题终于要讨论田假心心念念的琅琊武卒了。
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,田假缓缓开口:“自五国伐齐后,我齐国武备松弛齐军不堪一击,徐州之战更是让本公子看到了齐军的虚弱,本公子甚忧之,而我琅琊地处东南,靠近楚国,我听闻楚将景阳自从回到彭城,就痛定思痛,时刻准备向我齐国复仇,故而本公子以为,我琅琊当效仿魏国的武卒,打造一支新军,以防备楚国的入侵,二三子以为如何?”
在场的众人听罢,面面相觑,谁也没有说话。
训练武卒是军队上的事情,在场的人大多是地方的文官,根本不懂得武卒如何训练,因此谁也不敢贸然出声。
田假看向韩非,道:“先生以为本公子的计划如何?”
韩非拱手道:“在下以为公子的计划不错,我齐国早该建立新军!”
田假点点头又看向韩非身后一名官员,道:“先生以为如何?”
那官员拱起手,谦恭的说道:“下官以为君上的想法极好,臣没有异议!”
田假又点点头,看向在场的其他人:“你们呢?”
这下有人带了头,众人都一致点头表示认可田假的计划。
“好,各位既然都赞成,那本公子就来说一说魏武卒的训练计划,本公子计划在琅琊训练一万武卒,而这支武卒的具体训练,就交由信陵君来完成!”
信陵君向前一步,弯腰行礼:“在下定不负琅琊君所托!”
“好!,那训练武卒一事就拜托信陵君了!”
“琅琊君!”信陵君看着田假,道:“在下有个想法,不知当讲不当讲!”
“信陵君请讲!”
“寻常战兵,大多数是征发丁壮,以十人抽一或五人抽一的比重计算,即便是魏武卒,也是如此,琅琊有11万丁壮,征发一万武卒并不是问题,但我不想这么做!”
“可是,您不征发丁壮,要从何处获得兵员训练武卒?”韩非疑惑道。
信陵君坐在位置上,语出惊人:
“我打算募兵,不在战时征发丁壮,如此,琅琊不仅可以增强生产力,这支武卒的战斗力也会更强!”
“您的意思是,这支部队平时不参与耕田,作为一支常驻军来使用?”
“我正是此意!”
田假很快就能从信陵君的解释中弄明白“征兵制”与“募兵制”的区别
征兵就是义务兵,征兵的对象包括所有青壮年,一旦战争需要,君王就会强行征召他们参战,打完仗后再让他们回家耕田,战国时包括秦国在内,所有国家都采取了这种“农战一体的制度”,这种制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征兵制。
信陵君所说的募兵则完全不同,募兵是自愿入伍,他们都是职业军人,不参与耕田,平时只训练,由国家给他们发放工资,一旦战时,这些人马上就可以被投入战场不需要征召,但缺点就是会对财政和军粮造成相当大的压力。
在场的众人没有一个人是傻瓜,大家都已经听出募兵的意思,现场沉默了一阵后,韩非率先摇头反驳信陵君的提议:“先不说志愿入伍,我们能招募到多少人,就算真的召集到一万人,这一万人也会给琅琊的财政造成很大负担,依琅琊的国力,有能力供养着一万人,可一旦爆发战争,我们再想征兵,粮草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,因此,我不能同意信陵君这个看法!”
负责掌握琅琊粮秣收入的司马周保也在这时附和:“韩非先生所言极是,下官也不赞成信陵君提出的募兵制,这计划风险太,万一失败,整个琅琊都可能会崩盘。”
“对,臣也不同意信陵君提的募兵!”
“下官也不赞成!”
听到众人都反对信陵君的想法,田假沉思了片刻,开口道:“募兵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有这样一只专门为了打战而生的军队,他的战斗力要胜过寻常军队的几倍,魏武卒本就是强军,若是在采用募兵制,这一万人完全可以当做十万人使用,本公子倒觉得此事可行!”
韩非朝着田假深深的一拜:“公子!此事要三思,万一失败,后果不堪设想啊!”
田假伸手打断韩非,道:“先生不必再说了,这件事情上我完全支持信陵君,信陵君只管放手去干,出了事情,有我一力承担!”
信陵君闻言当即对田假投去一个感动的目光,在信陵君心中他把田假当成朋友,所以才会提出募兵这种难以被世人理解的想法,田假也不负信陵君,在别人反对他时,他毫不犹豫的支持了信陵君。
见田假决心已下,韩非虽然顾虑重重,也不在反对募兵,至此,琅琊新法里最后的训练新军事宜终于尘埃落定。
新法的诸多细节已经敲定完毕,田假当即任命韩非为正将,信陵君为偏将,其余官员按职位赐爵(最高为少尉),变法一事由正将韩非全权负责,琅琊即将开始全面推行新法。
齐王建六年九月二十日,琅琊的街头,一张数千字的告示被贴出,顿时在城中引起了轩然大波,告示上所写的正是琅琊即将开始推行的诸条新法。
当琅琊的百姓看完官府出具的告示时,都是一片哗然,有人当场表示支持官府推出的新政,也有人表示反对,更多的人则是表示怀疑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