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秋的延州,凉意日增,竟难得的下了一天的绵绵细雨。
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在天井之中负手而立,仰头眺望,目光越过墙头,落在远处黄色绵延的群山之上,充满了萧瑟之意。他身后是一个长身而立的少年,双手低垂,注视着老人的背影。
二人无言,雨水竟慢慢浸湿两人的衣衫而不觉。
“老夫曾经营地方,执宰天下,自诩大宋种种,已然了如指掌。唉,谁知到了此刻,方知边事不堪如此。有心回天,却不料朝廷、朝廷•••••!”说到后面,声音忽然悲愤起来,却又戛然而止。老人眼里隐隐有了泪光。
年轻人更是黯然,切肤之痛,恐怕整个国家没有人能比他更能感受得到。自己辛辛苦苦,用尽心力经营的一切,却不到数日时间,东来一纸诏书便灰飞烟灭!
难道这就是历史的必然么?梁丰心里惨痛无比。看着王曾的背影,又觉得多少升起了一些希望,这位老人,曾几何时自己苦陈边事之时,还是漫不经心不以为然,才来得短短月余时间,感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个时代,能将胸怀寄予整个民族而不耽于书生之见的,毕竟除了范仲淹,还有眼前这个王文正公吧!
“相公,多忧神衰,进屋吧,身上都湿透了。”梁丰上前一步关切说道。
“玉田,本打算既然来了,就好生支持你们干一番事业的。谁知要食言而肥了,实在对不住你们呐!”王曾回头朝梁丰歉然说道。
“相公言重了,此是朝廷旨意,与相公何干?相公连上三道奏章,已尽全力,朝廷颟顸如此,无可奈何!”梁丰说道。言语中悲愤之意,比王曾更浓,更痛。
其实头天晚上听到这个消息,梁丰的心已经冰了一半。他反复推演范雍来到西北的各种可能,最后得到的最好结果是“贻误战机”四个字。
这四个字对于军人来说,是一种遗憾,一种痛。对于梁丰,却不止这些,而是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将被过多地浪费,或者消耗在这里。
没办法啊,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除非自己啥都不管辞官不做,否则就非得死死钉在这里不可。
梁丰过去轻轻扶住王曾的胳膊,二人转身进屋,下人急忙送来干毛巾给两位擦脸,又送衣裳换上。
“相公,学生倒是还有一事相求。”反正已经没办法了只好走一步看一步,干脆来点实际的,最后请老头帮个忙先。
“嗯,你说,只要老夫能办的。”
“就是报纸的事儿。”梁丰微笑道。
原来当初王曾把仲殊和刘毅带到西北,梁丰几个一激动,什么都忘光光了,赶紧地各种准备,就是想报纸尽快开张,重新发挥作用。谁知整到最后才发现一件事,去年《汴水闻见》被封,朝廷是下了诏书的,从此天下只能有《京华报》一家,别无分店。
这可怎么办?
这对于梁丰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难题,自己第一次办是没先例可循,也没闹啥祸害,办就办了呗。可这是第二次啊,是已经让刘娥在内的所有当政者都深切感受到的一个洪水猛兽了。所以只要朝廷不开口,私办报纸,这罪过几乎就等于贩私盐。
所有的准备都就绪,可是眼巴巴的不能开工,这时候也只有问问王曾老先生有没有法子了。
王曾笑笑:“原先是老夫失算了,没想起来朝廷禁绝《汴水闻见》,现在看来,是有些难度,不过我尽力吧,两三个月内,看看能不能使你们的报纸重开。”
什么叫君子?仁义礼智信,要是连信都没有,那还叫什么君子?所以梁丰放心了,甚重地作揖示谢。
车马摇摇,万众瞩目的范大人终于来了,前任的安抚使率众出城迎接。范雍很尊重王曾,车马老远就停下,步行过来对王曾深施一礼:“相公折煞下官也!”
“呵呵,伯纯不必如此,该当的。你来了,老夫也终于卸下担子,可以回去做个轻省官儿。”说完一路引荐王德用、石元孙、陈平原、于禁、梁丰、韩琦等人。
范雍未到延州,先对永兴军中每个人都研究了一番,王德用与他算是认得,石元孙更不在话下,陈平原等他懒得浪费精神,关注者也就是梁丰和韩琦二人而已。王曾引荐,不免对二人多注视两眼,点点头,却不多说话。
众人进城,韩琦在后面对梁丰悄悄说道:“这个安抚使怕不是个好相与的。”
“为什么?”梁丰虽然同意,但还是要看看他的观点。
“此人貌甚倨傲,对武将勉强之至,怕是这次督帅他们,要难过得多。”
梁丰默不作声,岂止难过呀!
接风、升堂、宣旨一系列手续完毕,三日后,秋风萧瑟之中,众人又在范雍的带领下,送走了王曾相公。临走,王曾拉着王德用手到:“枉顾延州一回,寸功未立,是所憾也。务须辅佐伯纯,同心同德,破得羌贼,老夫与尔等遥庆!”
王德用默然不语,拱手低头,送别上司。
过了一天,范雍升堂理事,分派各人事务。王德用身为副帅,自当肩负起部队日常各项差事。他范雍堂堂京官,出来是找机会同党项谈判的,怎么能做这些鸡毛蒜皮的腌臜之事?石元孙领剩余五万禁军,专任拱卫延州,不与永兴军相统属,但可以襄赞永兴军务。其余各司、各房,仍归其旧,不予变动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